上世纪六十年代,青藏高原老兵蒋国祥和战友改善伙食有四大妙招_连队_部队_粮票
蒋国祥口述 冯晓斌整理
1950年10月,我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市农村,父亲是公社干部,我下面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。我上初中时,父亲调往外地工作,很少回家,母亲一人种地、做家务,忙里忙外,很辛苦。
2025年,《中国当代书画家报》在刘华清、张万年将军书法作品右面、办公厅原主任程建宁、海军原政委单大德将军书法下面,刊登我录著名诗人王修翔的藏头诗《将军馆新春茶话会抒律》(即浙江临海老将军书画珍藏馆,馆长王金育。)
那时,父亲每月工资40几元,要买口粮、日常用度、交我们兄妹四人的学费,家里常常捉襟见肘,到过年我们才能吃上猪肉。
展开剩余89%著名书画家李松晨题词(我驻扎青海高原15年,参加了“530工程”即青海格尔木至西藏拉萨输油管线工程。)
为减轻家庭负担,我经常去拣螺丝、田螺、网鱼,后又养兔子、山羊、鸡、鹅,这样就可增加肉蛋了,还可卖点钱。减轻母亲的压力。
上世纪70年代和爱人张君薇合影。
母亲总对邻居和亲戚说,我特别懂事。
我初中毕业正好是1966年,开始停课闹革命。我就不去学校了,转而参加生产队劳动,挣工分。
1968年3月,部队到江阴征兵。我营养不良,个子矮小,部队不收。我跑去找领导,自称“我什么苦都能吃”。
部队领导见我决心很大,就答应了。当时我的实际年龄不足18周岁。
沈鹏弟子、江阴原文联主席、书协主席夏国贤题词:“清风盈袖,一身正气,不以势劫,不为利诱,硕鼠望之胆却”。(退役后,长期从事审计,执行《审计法》。)
当登上拉新兵的火车,我既新奇又兴奋,但不知火车开往哪里。一直到山西原平县(现原平市)下了火车,才知道新兵团部就设在原平。
在原平新训两个月,分配到了山西五寨县山沟里。当时部队在五寨南峰水库旁建一个野战医院,即326医院。
我给著名英雄刘奎基书《百福百寿》书法册祝百岁大寿。
我被分配在专业连队,当白铁工,学敲白铁,有时还帮土建连队装卸水泥。
那时,每天早上晨读,晚饭后还要召开班务会学习讨论,主要是谈学《毛选》的体会。我们人手一本《毛主席语录》,还有《毛泽东选集》1至4卷。
我觉得学语录不过瘾,晚上吹了熄灯号,就躲在被窝里,打手电筒看《毛选》。我就知道语录的来源了。越学越有兴趣,《毛选》1至4卷,我看了4遍。(我有记日记的习惯,多年前经历的事,日记里都有记载。)
包楚忠、徐永新、文德功三位将军和我一样,都曾在青藏高原多年。
所以,每天班里谈体会时,我能讲很多,我成了学毛选积极分子。第一年入团,第二年入党,并提拔我当“给养员”,相当于班长级。其实我当上士时,就负责给养和记伙食账。
我和弟子马筠、贾玉兰夫妇合影。
那时是计划经济,我们部队每人每天伙食费标准是0.45元。我们到地方粮库买粮,用的是军用粮票,军用粮票是带钱的。
(军用粮票与地方上用的全国粮票不同:军用粮票等同于粮食,比如:一张面额是“面粉5000斤”军用粮票,直接可换5000斤面粉,不用付钱。所以,每月底,我向上报本月伙食费决算,上级核准的决算,标准已扣除主食部分,只给副食部分。)
所以,我去买粮,只交粮票。比如,我付给粮库一张上写“大米5000斤”的军用粮票,我就可以拉走5000斤大米。我记账时,实际上已扣除包含在粮票上的钱。
2024年,我给环卫工人赠送春联。
我每月向财务报销,每名战士每天的伙食标准是0.35元。
按这个标准,如果一年4个节日(春节、中秋、八一、国庆)时改善伙食、吃顿红烧肉,平时就无法吃菜和肉了,只能吃主食。
为了改善伙食,我想了很多办法。
一是养猪。食堂剩饭剩菜和刷锅水,我让炊事班别倒掉,我去粮库买点米糠,拌了喂猪。
二是自磨豆腐。我家邻居是做豆腐的,小时候我常去看他做豆腐,所以知道怎么做。我教会炊事班后,每星期做一次。
2024年,我给社区老人赠送春联。
那时一斤黄豆0.14元,一斤豆腐0.1元。一斤黄豆能做5斤豆腐,而且做豆腐过滤出的豆渣,还可以喂猪。
三是种菜。这样可以少买菜。而我们喂猪产生的肥料,可以给菜地施肥。
四是捉鱼。部队施工的地方,水池里有鱼。当地人不知道鱼能吃。我鼓励战友们去抓鱼,让炊事班做红烧鱼。
通过以上这几种办法,伙食得到很大改善。所以,大家对伙食相当满意。
2024年,我给小学生赠送春联。
几年后,我随部队调往陕西大荔,作为上士,我那时就是炊事班的管家。
那时我们大队(相当于营级)有四个土建连队,一个专业连队。土建连队有瓦工、木工,专业连队称技术工种,有车工、钳工、管道工、白铁工、机械工、修理工等工种,主要任务是为土建连队服务。
14岁参加渡江战役、戍藏38年的西藏老兵、著名军旅慈善书法家、(曾任西藏书协副主席11年)南京东慈书画院名誉院长、“亚洲行草一支笔”车应龙给我和战友题词。
土建连队抢工期,我们专业连队还要去支援。我参军第一年的本职工作是白铁工,连队经常出黑板报、墙报,我的兼职是写刊头、画插图。第二年,我当了上士(即给养员),负责采购主食、副食、调料等。
1970年,我调到大队部当上士。由于大队部编制没有司务长,教导员说,你还得兼管司务长的工作,负责记伙食账。
大队财务组长陈敦宝是铁道财经学院毕业的。他来查帐,说:“你账记得好,字写得好。我们财务组三个人没有一个有你写的好。如有机会,我要调你到财务组。”
1971年,财务组出纳调大队部当干事,我就被调到财务组当出纳。数月后总队发布任命书,正式任命我为出纳(相当于排级)。这是我终生从事财会审计的开始。
我在大会现场。
1972年10月,我被抽调到新组建、临时驻地在青海格尔木的“格拉输油管线工程总队”。
去往格尔木的路上,10月13日,我写了一首诗《途经当金山》:(当金山位于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)
辞罢甘肃入青海,
当金山头飞雪寒。
飞车疾驰到山麓,
夕阳入窗征衣暖。
附:蒋国祥简介:
1950年10月出生,江苏江阴人。上世纪70年代初期“530工程”即青海格尔木至西藏拉萨输油管线工程财务负责人。(因周恩来总理批示动工日期是5月30日,所以简称“530工程”)。
自幼喜爱欧体书法,自谓“率更门下”;
书法作品被韶山、雷锋、李清照等纪念馆收藏;
多次在全国性的书法展赛中获奖。写有《中国书法简明教程》,自费征集整理《江阴百人百米长卷》;
退休后,常年给环卫工人、建筑工人、保安、社区老人、小学生等群体赠送春联、书法作品;
还义务教小学生等学习书法,被共青团评为“爱心慈善书法家”;
还常去学校、工厂、企事业单位、机关宣讲党史军史,积极参加社区、老干书画会等组织的活动,被评为“优秀共产党员”。
发布于:北京市相关文章
- 2025-04-16上世纪六十年代,青藏高原老兵蒋国祥和战友改善伙食有四大妙招_连队_部队_粮票